在上一篇文章中正规股票杠杆平台,我们讲解了张自忠将军指挥的第59军在1938年初的编制和兵力情况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军事状况,我们继续深入分析这支部队的具体构成和装备情况。
首先,第59军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编制调整,直属部队中设有特务团,此外,还下辖第38师和第180师两个步兵师。第38师包含第112旅、第113旅和第114旅三个旅,而第180师则由独立第26旅和独立第39旅组成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第113旅和独立第26旅在这一时期互换了番号,这一调整旨在加强第180师的战斗力。而独立第39旅则是由天津保安队改编而来,原来的独立第39旅已经不存在。
由于每个旅均为二团制的编制方式,因此第59军的兵力结构相对简单而强大。整个军团总兵力达到21000人,接近满编状态。此时,军队的步兵旅和团仍沿用了原第29军的编制,这也使得我们能够推测出其当时的装备情况,尤其是在机枪的配置上。
从过去的情报来看,第29军的装备结构是轻机枪较多,重机枪则相对较少。根据日军于1936年所获取的第29军情报,第38师的轻机枪数量为858挺,而重机枪仅为28挺(其中还包括10挺高射机枪)。这种轻重机枪比例的不平衡,显然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军在装备上的短板。特别是在正式编制中,第29军并未在步兵旅、团中配备任何重机枪,而只有师属特务团下的机关枪营才配置了重机枪,并且该营的装备也相当有限。
展开剩余66%第59军是以第38师为基础组建的,而第38师在平津作战中曾遭遇过一定的损失,尽管如此,其主力依旧得以保留。因为部队的旅团编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,所以第59军在装备方面的机枪配备情况也未得到明显改善。根据1938年临沂之战时张自忠将军发出的电文,该军轻机枪的总数为926挺,而重机枪仅为21挺,两者之间的比例悬殊达到了40倍以上。
这一装备差距使得第59军在轻机枪数量上虽不逊色于中央军嫡系部队,但在重机枪的配置上,甚至还不如一些装备较差的杂牌军。尤其是重机枪的极度短缺,给第59军的作战能力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根据当时的补充要求,张自忠将军明确提出,需要补充143挺重机枪,以便将这些机枪下放到营级使用。这一需求表明,重机枪在当时的战斗中显得尤为重要。
从后来的补充数据来看,第59军在1938年夏季得到了24挺川造马克沁重机枪和30挺捷克式重机枪。这54挺重机枪虽说是一个标准三团制步兵师所需的数量,但对于一个有10个步兵团的军队来说,依旧存在较大的缺口。因此,随着作战的推进,第59军的重机枪装备逐步得到了改善,军队的编制和装备也逐渐与其他部队趋同,战斗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。
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军队装备的不均衡性,也揭示了在战场上,重机枪作为火力支援的关键装备,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斗的进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